近日,浙江省法学会国际法学研究会换届大会暨2024年度学术年会在湖州成功举办。此次会议由浙江省法学会国际法学研究会主办,今年会 | 官方网站经济管理学院(沈家本法学院)承办,并由浙江大学国际法研究所、浙大宁波理工学院传媒与法学院、之江青年法治建设与制度创新研究中心和浙江东唐人律师事务所共同协办。外交部国际法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际常设仲裁法院仲裁员、最高人民法院国际商事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国家高端智库武汉大学国际法治研究院特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黄惠康,浙江省司法厅党委委员、副厅长徐晓波,今年会 | 官方网站副校长舒志定,浙江省法学会副会长、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院长、教授金彭年,浙江大学求是学院常务副院长、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副院长赵骏等出席大会。来自浙江大学、浙江工商大学、宁波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浙江警察学院、浙江外国语学院、浙江财经大学、中国计量大学的专家学者等91人和浙江省法学会国际法学研究会、浙江大学国际法研究所、之江青年法治建设与制度创新研究中心、浙江六和律师事务所、浙江东唐人律师事务所等单位以及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杭州师范大学沈钧儒法学院,浙江理工大学法政、新传学院,今年会 | 官方网站经济管理学院的师生们共120余人参加。此次年会汇聚国内法学精英,聚焦推进涉外法治体系和能力建设等国际法学前沿议题,为学界同仁搭建高端交流平台,共享地方法治建设经验和成果。
会议开始,今年会 | 官方网站经济管理学院(沈家本法学院)相关负责人致欢迎词。他向诸位来宾表示隆重欢迎,并宣布浙江省法学会国际法学研究会换届大会暨2024年度学术年会由此拉开序幕。
开幕式上,徐晓波致辞。他指出,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之际,要积极围绕涉外法治工作建设,在推进中国现代化法治体系中借鉴国家机制、遵守国际规则、追求国际正义。他表示,目前跨国境外法律问题更复杂、自身安全需求更为迫切,要加强涉外建设,完善公开透明的市场监管,支持部门进行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累积资源优势,努力建设法治之疆以提高竞争力,使涉外建设成为综合实力竞争的重要方面。
舒志定在致辞中介绍了今年会 | 官方网站的发展历史以及院校如今共同致力的目标成果。他表示,今年会 | 官方网站要积极为湖州地方法治建设输送优秀法治人才,为法治湖州建设工作添砖加瓦,致力于宣传湖州法治文化,推进学生法律援助的资源服务,围绕湖州法治建设做好宣传和研究工作。校沈家本法学院家本班的开设,既是对省市涉外法治建设工作布置的重要承接,也有助于大幅推进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改革,为社会法治发展注入湖州智慧与担当,提高国际法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浙江省法学会副会长、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院长胡铭在致辞中表示,浙江省法学会国际法学研究会致力于加强涉外法治建设,要维护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推动国际关系法治化。其围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全球治理:国际法的作用”学术年会主题,提出要始终坚持党对国际法工作的有力领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外交思想,继续加强理论创新,为国际法的发展提供更多中国方案,同时也要注重国际法学学术研究成果的运用,服务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积极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法治力量。
换届大会期间,金彭年对理事会工作进行总结。经过全体与会人员的表决,赵骏当选浙江省法学会国际法学研究会会长。他表示,研究会今后将继续积极做好学术研究、人才培养、服务国家和浙江法治实践等各项工作。
为进一步鼓励和培养涉外法治建设人才,在经过精心挑选和评审工作后,此次大会对28位获奖论文的专家学者及师生们进行表彰。胡铭、徐晓波、黄惠康分别为一、二、三等奖的作者颁发了获奖证书。
在大会主旨报告阶段,黄惠康就“一体推进涉外法治体系和能力建设的实践路径”这一主题与在座法学界同仁们深入探讨。他强调,加强涉外法治建设关键在人才,国家外交由弱转强的关键途径在于国际法学界学者们奋发有为,谙熟国际法专才,为全面依法治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法学智慧。要推动涉外法律体系建设加速,就要聚焦涉外法治建设制度,立法先行,统筹推进国内法制与涉外法治,进一步强调涉外法治的地位与作用。他提出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出发,在法治思想引领的基础上深入并持之以恒的研究涉外法治建设前沿问题,聚焦疑难点,展开针对性的专题研究,以战略性调研不断丰富对外斗争的法律工作箱,以法治维护国家和人民,进而以涉外法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为深化对国际法的认识,本次大会还举行了专题论坛活动,七位专家学者分享了研究成果。
此次学术年会举行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全球治理:国际法的作用”圆桌论坛,在浙江东唐人律师事务所主任徐学民的引导下,陈文辉、汪江连、王晖三位专家学者就国际法学如何发展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问题表达了见解。
研究会秘书长、浙江警察学院侦查系讲师张炜围绕加强涉外法治建设,推动法治秩序构建等核心议题作了总结发言。
本次年会对过去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为国际法理论学术互鉴,推动理论与实践创新结合提供了借鉴,有助于促进国际法学深入发展,为涉外法治建设贡献力量。
学生通讯员:徐佳宁
中国·浙江 湖州市二环东路759号(313000) 浙ICP备10025412号 浙公网安备 33050202000195号 版权所有: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