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会 | 官方网站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主办

《湖州日报》:湖州师院迈开大步服务地方发展

来源:党委宣传部 发布日期:2007-12-24
    2007年12月20日《湖州日报》教育周刊以《湖州师院迈开大步服务地方发展》为题,专版报道今年会 | 官方网站积极开展各项活动,服务地方特别是湖州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全文如下:
 
立足本土   敞开胸怀   放眼未来
 
湖州师院迈开大步服务地方发展
 
——写在湖州师院服务地方工作会议召开之际
 
记者  朱  晔
 
题记
    引领创新文化、服务社会发展是现代大学肩负的重大使命。最近几十年来,几乎所有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都相继发生“性格”转型——除了教学和科研外,更直接地承担起了促进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
 
    在我国,积极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也正逐渐成为地方高校的自觉行动和必然选择。服务地方——时代所赋予的这项使命,也为地方性高校开辟了一片发展的新天地。
 
 
       12月13日。霏霏的阴雨,没能挡住湖州师院生科院教授韩志萍、王趁义和学生们迈向南太湖的脚步。顶着寒风,他们忙着取水样、测水深,作水域调查。
 
        “这是湖州老百姓交给我们的大事,是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大事。”自今年6月,北太湖、西太湖出现大面积蓝藻以来,这两位教授已记不清是第几次带着学生来到南太湖边。由湖州师院生命科学学院会同省淡水研究所和太湖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共同设计的《南太湖富营养化水域的生态修复技术集成及示范》科研项目,目前已完成了前期的集成研究,并形成了太湖流域水环境生态修复工程的可行性报告。作为项目负责的主要成员之一,下一步两位教授将和大家一起在南太湖5至10公里内建起一条绿色生态防护屏障。
 
       如今在湖州师院,像两位教授一样,老师们都把湖州的事当成了自己的事。他们开始学会了眼睛向下,学会了弯腰服务地方,也学会了立足湖州思考全局。
 
倾心服务  在于胸怀责任
 
       这种自然而然的亲近,得益于先天的血脉,也得益于学校多年来理性的思考与探索。湖州师院是湖州唯一一所本科院校,在发展中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鼎力支持,也得到了湖州人民的全力资助。立足湖州、服务湖州,湖州百姓、社会各界对湖州师院有这样的要求,地方政府对学校也有这样的愿望。从湖州当前的发展来看,要实施增强“三力”、奋力崛起战略,离不开地方高校的支撑,而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的发展战略又为高校服务地方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机遇与挑战并存,师院人深感重任重大。2007年,湖州师院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列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并于上半年成立了服务地方办公室,旨在进一步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力争成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中心、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地方经济咨询决策中心及应用型科技成果研发中心。12月22日,以“创新机制、激发活力、彰显特色、服务湖州”为主题的湖州师院服务地方工作会议的召开,将进一步加快湖州师院服务地方的步伐。
 
       人民大学人民办,办好大学为人民。作为一所地方性高校,立足本土,服务地方,是职责所在。现在,越来越多的湖师院人开始转变观念,认真思考并着手破解服务地方经济的新课题。信息工程学院顾永跟老师开发的织里童装城网上交易平台,胡文军老师开发的竹艺雕刻机、健身器材及家电的电脑控制系统,生命科学院王趁义老师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城市牛皮癣治理等项目,无一不与湖州本乡本土的发展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我们要立足本土来搞科研,成为推动湖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要跟企业形成联合体,企业发挥财力、人力、物力的优势,高校发挥智力优势,形成促进地方发展的合力。”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王康成与湖州展望药业有限公司联合研究的科研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如今已投入批量生产,为企业创造了上千万的产值。这样的成绩,让这位土生土长的湖州人欣慰不已。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同样体现在学生的身上。2004年,湖州师院改革学生评价激励机制,把学生奖励经费的85%用于鼓励学生专业成才和个性发展。如今,越来越多的在校学生加入到关注地方经济发展的队伍中来,他们通过调查研究进行科研立项,通过社会实践付诸行动。从“湖州超市发展特征研究”到“湖州市旅游客源地市场调查和营销对策研究”;从“关于安吉竹产业循环经济产业链与竞争力分析与研究”到“欧美贸易壁垒对浙江出口贸易的影响”,学生们密切关注着地方经济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和具体矛盾。2003年至今年的260多项校级立项中,有110多项是跟与地方经济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占立总项数43%左右。在今年省科技厅公布的《关于下达2007高校学生科技创新(新苗人才计划)项目中,湖州师院共有7项与地方经济发展有关的学生科研项目获立项资助。
 
       在一年一度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们更把足迹印在湖州的每个角落。他们深入八里店移沿山湿地、下渚湖湿地、长田漾湿地等,为全市湿地开发做了大量基础性的工作;他们走进社区,走近农民工子女,积极参与校内外社会公益活动,关爱社会弱势群体疾苦……
 
扬长避短  实现共谋共赢
 
       谈及服务地方,不得不提湖州师院与湖州本土的三种不解之缘。这份沉甸甸的“人情”,摆在每一位师院人的心头:

       湖州师院生在湖州,在湖州已有92年的办学历史和50年的高等教育历史,为地方培养了大量的教师、技术人员和地方行政干部,他们与母校有着特殊的感情。
 
       湖州师院办在湖州,到湖州各县区为基层和农村服务方便快捷,为湖州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零距离,可以随叫随到,及时服务。
 
       湖州师院长在湖州,很大程度上是湖州地方自然、人文环境的产物,与湖州文化融合、相通,可以直接感受湖州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及存在的问题,可以从地方历史特色、文化特色、社会特色出发,培养适应地域文化需要的特色人才。
 
       每一位湖州师院人的心里同样清楚:当前,高校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的职能发挥得比较出色,但服务地方社会经济的职能发挥得不足。如果高校所具有的资源优势能够很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仅能提高资源的效用价值,而且能提升所在城市和地方的知识品位、文化品位、精神品位和环境品位,实现互赢共进。
 
       这是时代赋予的使命。在现实生活中,地方高校与地方经济的发展更多表现为一种共生共荣的关系。从行政关系来看,湖州师院由省市共管,以市为主,学校教育经费的主渠道是由地方拨给。湖州市地方经济发展的状况决定所拨办学经费的多少,而办学经费的多少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发展。在湖州师院党委书记陈德喜看来,湖州师院能否在新一轮的发展中,主动对接湖州,搭建好服务平台,扬长避短,获得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各界人士的支持,是学校快速发展的关键所在。
 
       “以前,我们是以人才输送为主;现在,我们更多的是要定位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直接服务。凡是新开设的专业,我们首先考虑是要跟地方经济发展挂得起钩来。”陈德喜告诉记者,湖州师院现有26个一级学科,42个二级学科,在这些学科团队中,材料学、遗传学、环境科学、信号与信息处理、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旅游管理等应用和实用性学科和学科团队占到了40%,另外还有生物新品种培育、特种生物遗传多样性的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智能信息处理、功能高分子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等与湖州生物技术、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支柱产业紧密结合的研究方向50余个。这些学科和研究方向与区域经济密切结合,是学校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目前,湖州师院还在跟浙大、省淡水研究所进行紧密磋商,准备联手为湖州服务。陈德喜认为,只有主动面向地方经济建设主战场,全方位介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深入服务地方的支柱产业和社会文化,以科研团队为主力,以这些与区域经济密切结合的学科和研究方向为载体,才能做好服务湖州文章,把高水平的论文写在湖州大地上,也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赢。
 
厚积薄发 尽显高校实力
 
       作为一所地方性高校,湖州师院在融入湖州、服务湖州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早已可圈可点。在湖州百姓的心中,湖州师院正在成为推动湖州发展的人才库、思想库、知识库、智力库。
 
       1999年来,湖州师院累计引进人才350多人,其中引进教授35人,副教授72人,博士32人。经过近年的努力和探索,学科梯队逐步形成,教师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进一步优化。作为全市的人才高地和“蓄水池”, 湖州师院功能初显。
 
       作为一所师范类院校,湖州师院原先的学科设置跟地方经济建设的直接关联度不强。为弥补这种先天性的不足,满足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人才需求,湖州师院致力于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近年来,学校加强了电子信息工程、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等面向地方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的工科类、管理类应用性专业建设,积极增设生物技术、制药工程、材料化学、物流管理等紧缺人才的专业。为配合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提升农村卫生服务水平,今年开始学校为湖州定向培养农村社区执业医生。
 
       近年来,湖州师院共承担了55个为地方文化服务的市厅级项目,19个瞄准地方经济产业政策研究的项目,17个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的横向项目。通过加强科技服务,积极建立校地、校企合作的关系,先后与浙江久立集团、湖州味源饮料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等签订了校企友好合作协议。2006年还与吴兴区政府签订了科技联络员合作协议,为企业发展提供服务。
 
       为充分发挥高校思想库的作用,服务于地方政府的科学决策,湖州师院先后建立了13个校级研究所和3个与校外合作的研究所。2007年初,学校成立了湖州旅游研究所,创办《湖州旅游研究》杂志,积极开展旅游产业研究。学校还举办了“皕宋楼藏书文化国际研讨会” 进一步发掘湖州藏书文化内涵,宣传湖州藏书文化的辉煌成就。
 
       湖州师院还主动担当起挖掘传承地方文化的重任,参与湖州文化大市建设。学校多次面向地方举办专场文艺演出、画展以及科普宣传等,丰富湖州市民的文化生活。学校图书馆建设开通了“湖州历史人物数据库”,并为800多名湖州市民办理了借阅证。校团委成立了青年志愿者服务总站,近三年共组织100多支小分队在全省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
 
       在办学过程中,湖州师院一直非常重视师范特色的挖掘、提炼,服务于全市的基础教育。先后通过举办“小学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论坛、“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与名师教学展示”活动等,吸引湖州市众多小学领导和教师参加。学校组织力量围绕“促进农村教育的现代化、均衡化发展”这一主题展开调研,推动服务农村教育现代化工程。
 
       学校也致力于全市成人教育事业的有效推动。通过拓展社会培训领域,先后成为湖州市党政干部培训基地、浙江省民营企业经营管理培训基地、湖州市企业经营管理者培训中心,及多个职业考试中心与培训中心。
凝心聚力  力求机制创新
 
       成绩有目共睹,困难也同样摆以眼前。跟多数地方高校一样,湖州师院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经历了一个由被动走向主动,由单一走向综合的过程。几年来,在实践与探索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总体来看,学校的服务能力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实际,与学校发展的定位目标相比还存差距。这也是此次召开的服务地方工作会议急需探讨和破解的难题——通过机制创新,打造平台,有效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会后,学校将出台《今年会 | 官方网站关于进一步加强服务地方工作的若干意见》和《今年会 | 官方网站服务地方工作考核办法》,建立学校服务湖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运行机制。依托政策导向,对服务地方工作显著的教师在业绩评价、岗位聘任、职称评定、科研奖励等方面予以倾斜。学校服务地方办公室、各学院、各有关部门将在学校服务地方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根据各自职责和实际情况,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的支持,建立学校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协调机制。
 
       培养人才是学校首要和主要职能。学校还将通过建立人才保障机制的抓手,集聚服务地方的高端人才。今后,湖州师院将在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的数量、类型、层次以及综合素质等方面满足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为地方特色产业、骨干企业输送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各类应用型人才,并按照人才和师资队伍建设目标,采用内部挖潜培养、重点引进、团队引进和柔性引进等方式,造就和集聚一批学科建设拔尖人才,形成结构合理的学科梯队和师资队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在整合力量的同时,湖州师院也把眼光落在了建立服务湖州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上,力争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发挥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找准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切入点,实现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同时,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的联系,积极寻求湖州市及各县地方科技管理部门的支持,寻找学科和产业对应结合的具有较强技术关联和产业带动性的重大项目,把学校科技创新与地方重大急需问题结合起来,积极探索服务地方的新路径。
 
       湖州师院要成功实现教学科研、服务地方两大战略,离不开平台优化,离不开各种有利于成果转化的信息交换机制的确立。学校将建设团队平台,以重点学科、重点专业、重点实验室为依托,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建设基地平台,组建一批跨专业教研室的研究机构和研究基地,为科技创新提供肥沃的土壤;建设科技条件平台,加强平台的制度体系建设,在规划和建设中体现“共建共享”的原则;建设信息平台,加大对学校服务能力的宣传力度,促进学校和企业的交流和了解;建设政策扶持平台,利用配套经济政策,鼓励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通过建设资金保障平台,吸收政府和企业的投入,使企业真正成为投入主体。
 
       任何一种探索与创新都凝聚着集体的智慧。面对机遇和挑战,湖州师院人深知,牢固树立立足地方、依靠地方、主动为地方发展服务的意识,采取全方位服务的措施,把自己蕴藏的巨大知识优势、人才资源优势和创新能力优势不断转化为国家的利益、地方的财富和人民的实惠,学校的存在和发展才会具有更加坚实的根基。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未来几年的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湖州师院定能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域内走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